2017《臺北美術獎》首獎由新生代年輕藝術家王煜松作品〈花蓮白燈塔〉獲獎 !
2017.11.23
- 加入收藏
《2017臺北美術獎》
Taipei Art Awards 2017
展期:2017/11/23(四)-2018/2/4(日)
展場:台北當代藝術館(103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得獎名單
首獎 Grand Prize
王煜松
優選獎 Honorable Mention
吳其育
洪 瑄
姚仲涵
陳亮璇
孫培懋
入選獎 Selected Award
江凱群
李承亮
邱杰森
吳思嶔
黃逸民
楊季涓
蒲帥成
本屆《2017臺北美術獎》因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場內部調整,首度將臺北美術獎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第三階段佈展決選與展呈。本屆線上投件總數332件,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評選,共選出13名藝術家進入第三階段決審名單。臺北市立美術館與當代藝術館攜手合作,於11月22日星期三下午舉行開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首獎由藝術家王煜松作品〈花蓮白燈塔〉獲得,五位優選獎得主分別為吳其育、洪瑄、姚仲涵、陳亮璇、孫培懋。本屆臺北美術獎「首獎」將獲得獎金新臺幣55萬元,同時將獲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優選獎」將獲獎金新臺幣12萬元。上屆引起觀眾共鳴的臺北美術獎觀眾票選活動,今年展延投票時間,自開展日11月23日起,至2018年1月28日止,觀眾可於投票期間,至當代藝術館「2017臺北美術獎」展場,依參觀門票領取投票券,以實體投票方式進行,「觀眾票選獎」將於閉展前一週1月29日宣布得主。
(圖)王煜松此次以作品〈花蓮白燈塔〉獲獎(攝影:簡子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臺北美術獎是臺灣藝術生態的年度大事,不得因館舍修繕而受影響」,她認為本屆臺北美術獎使用當代館的展場,其教室型態的獨立展間,與以往臺北美術獎長期使用的美術館地下樓展場,在展呈概念上非常不同,很期待藝術家在這樣的空間裡,能夠激發出精采火花,事實上,2019年臺北美術獎重新回到美術館時,館內也已安排與過去有別的展呈空間規劃。本次非常感謝當代藝術館館長慷慨出借空間與安排檔期,以及當代館相關組室同仁們在策佈展期間提供的大力協助與支持,讓展覽值得期待。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表示「早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曾被定位為市立美術館的第二館,此次臺北美術獎在當代館展出可以説是天註定。當代館雖然沒有高挑明亮而又寛大的展場,但在古蹟展出當代藝術作品,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好感覺。臺北美術獎造就許多年輕藝術家,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用當代藝術的手法,表現屬於這世代生活的史詩、日常的悲劇、生命的漫遊、技術的儀式,非常值得觀賞與探索。」
本屆臺北美術獎徵件時間自2017年6月1日至7月31日共兩個月,總計收到332件遞件作品,其中符合參賽資格有316件。本屆參賽作品創作素材比例與去年相近,平面作品比例仍佔首位,共計157件,佔總數47.3%;立體雕塑類合計55件,佔總數16.6%;影音複合媒體為52件,佔15.7%;其他類別共計68件,佔20.5%。經由7位評審委員以線上系統審查作品內容,選出29件(組)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複審由參賽者親自到館說明創作理念與展覽實際呈現規劃後,評委依簡報內容,選出13件藝術作品或計劃進入決賽,並至當代藝術館內完成展覽佈置,最終由評審委員依展覽呈現樣貌選出得獎名單。
評審團評論本屆臺北美術獎表現,認為「回顧2010年,臺北美術獎改制為單一首獎,而藝術家不僅必須先提出完整的展覽計畫,在決審階段更需將計畫落實為一場小規模個展,因而對於較無現地製作或特定場域展呈經驗的藝術家產生了嚴酷的考驗,改制後的第一屆甚至落得首獎從缺的結果。進入2017年,當年的考驗不僅依舊存在,尤其今年適逢北美館整建休館,使得展覽必須改動到空間屬性極為不同的當代館,這些因素都導致今年的決審藝術家,更需尋得一條既能適應場域、同時又得以彰顯各自創作脈絡的展呈策略。然而,我們可以很欣慰的說,雖然首獎只有一名,但進入今年臺北美術獎決審的13位藝術家,每一位在這些面向上都有極為成熟的表現。」
《臺北美術獎》為臺灣當代藝術圈重要且具前瞻性指標的年度競賽展,多年來的累積已成為藝壇新秀展現創作能量的舞台。為鼓勵創作者深化作品內涵、精鍊藝術表現形式,北美館於2010年進行競賽辦法改制,特別提高獎勵金,為全國公辦美展最高額度,並提供首獎獲獎者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2017臺北美術獎》將自11月23日至2018年2月4日,假當代藝術館展出13位參賽者作品。
本屆評審團主席:
曲德益/關渡美術館館長
評審團委員(依姓名筆劃):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
徐洵蔚/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涂維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簡子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蘇匯宇/藝術家
蕭淑文/ 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Taipei Art Awards 2017
展期:2017/11/23(四)-2018/2/4(日)
展場:台北當代藝術館(103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得獎名單
首獎 Grand Prize
王煜松
優選獎 Honorable Mention
吳其育
洪 瑄
姚仲涵
陳亮璇
孫培懋
入選獎 Selected Award
江凱群
李承亮
邱杰森
吳思嶔
黃逸民
楊季涓
蒲帥成
本屆《2017臺北美術獎》因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場內部調整,首度將臺北美術獎移師「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第三階段佈展決選與展呈。本屆線上投件總數332件,經過初審、複審、兩階段評選,共選出13名藝術家進入第三階段決審名單。臺北市立美術館與當代藝術館攜手合作,於11月22日星期三下午舉行開幕記者會暨頒獎典禮,首獎由藝術家王煜松作品〈花蓮白燈塔〉獲得,五位優選獎得主分別為吳其育、洪瑄、姚仲涵、陳亮璇、孫培懋。本屆臺北美術獎「首獎」將獲得獎金新臺幣55萬元,同時將獲得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優選獎」將獲獎金新臺幣12萬元。上屆引起觀眾共鳴的臺北美術獎觀眾票選活動,今年展延投票時間,自開展日11月23日起,至2018年1月28日止,觀眾可於投票期間,至當代藝術館「2017臺北美術獎」展場,依參觀門票領取投票券,以實體投票方式進行,「觀眾票選獎」將於閉展前一週1月29日宣布得主。
(圖)王煜松此次以作品〈花蓮白燈塔〉獲獎(攝影:簡子鑫)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臺北美術獎是臺灣藝術生態的年度大事,不得因館舍修繕而受影響」,她認為本屆臺北美術獎使用當代館的展場,其教室型態的獨立展間,與以往臺北美術獎長期使用的美術館地下樓展場,在展呈概念上非常不同,很期待藝術家在這樣的空間裡,能夠激發出精采火花,事實上,2019年臺北美術獎重新回到美術館時,館內也已安排與過去有別的展呈空間規劃。本次非常感謝當代藝術館館長慷慨出借空間與安排檔期,以及當代館相關組室同仁們在策佈展期間提供的大力協助與支持,讓展覽值得期待。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潘小雪表示「早年,台北當代藝術館曾被定位為市立美術館的第二館,此次臺北美術獎在當代館展出可以説是天註定。當代館雖然沒有高挑明亮而又寛大的展場,但在古蹟展出當代藝術作品,會產生一種難以言喻的美好感覺。臺北美術獎造就許多年輕藝術家,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用當代藝術的手法,表現屬於這世代生活的史詩、日常的悲劇、生命的漫遊、技術的儀式,非常值得觀賞與探索。」
本屆臺北美術獎徵件時間自2017年6月1日至7月31日共兩個月,總計收到332件遞件作品,其中符合參賽資格有316件。本屆參賽作品創作素材比例與去年相近,平面作品比例仍佔首位,共計157件,佔總數47.3%;立體雕塑類合計55件,佔總數16.6%;影音複合媒體為52件,佔15.7%;其他類別共計68件,佔20.5%。經由7位評審委員以線上系統審查作品內容,選出29件(組)作品進入第二階段複審。複審由參賽者親自到館說明創作理念與展覽實際呈現規劃後,評委依簡報內容,選出13件藝術作品或計劃進入決賽,並至當代藝術館內完成展覽佈置,最終由評審委員依展覽呈現樣貌選出得獎名單。
評審團評論本屆臺北美術獎表現,認為「回顧2010年,臺北美術獎改制為單一首獎,而藝術家不僅必須先提出完整的展覽計畫,在決審階段更需將計畫落實為一場小規模個展,因而對於較無現地製作或特定場域展呈經驗的藝術家產生了嚴酷的考驗,改制後的第一屆甚至落得首獎從缺的結果。進入2017年,當年的考驗不僅依舊存在,尤其今年適逢北美館整建休館,使得展覽必須改動到空間屬性極為不同的當代館,這些因素都導致今年的決審藝術家,更需尋得一條既能適應場域、同時又得以彰顯各自創作脈絡的展呈策略。然而,我們可以很欣慰的說,雖然首獎只有一名,但進入今年臺北美術獎決審的13位藝術家,每一位在這些面向上都有極為成熟的表現。」
《臺北美術獎》為臺灣當代藝術圈重要且具前瞻性指標的年度競賽展,多年來的累積已成為藝壇新秀展現創作能量的舞台。為鼓勵創作者深化作品內涵、精鍊藝術表現形式,北美館於2010年進行競賽辦法改制,特別提高獎勵金,為全國公辦美展最高額度,並提供首獎獲獎者於北美館舉辦個展的機會。《2017臺北美術獎》將自11月23日至2018年2月4日,假當代藝術館展出13位參賽者作品。
本屆評審團主席:
曲德益/關渡美術館館長
評審團委員(依姓名筆劃):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
徐洵蔚/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
涂維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簡子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蘇匯宇/藝術家
蕭淑文/ 臺北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