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灣室內設計週】設計收費?進軍內地?從敏感話題窺臺灣設計師生存發展觀
2017.11.10
- 加入收藏
11月8日下午,在臺灣室內設計週期間,新浪家居與OPEN DESIGN首次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室內設計新勢力(臺灣榜)論壇」圓滿落下帷幕。論壇上,新浪家居全國總編戴蓓女士作為主持人,以《臺灣設計的未來》為主題,與大咖、新銳一起聊了聊「臺灣年輕的設計師到底在想什麽」,並用兩個非常犀利的問題作為切入點,與設計師真實探討了關於生存與發展的問題。在這場真問真答的論壇中,我們可以窺見當下年輕一代臺灣設計師最為真實想法:關於未來,他們更願意聚焦當下。
參與這次的論壇的嘉賓有(從左至右):
戴 蓓:新浪家居 全國總編
陳德堅:德堅設計 創始人
張清平:天坊室內計劃 創始人
楊竣淞:開物設計 創始人
周言叡:樸致國際建築室內設計 總監
許家慈:寬居設計 創始人
董紀威:禾禧設計解決方案 項目總監
俞佳宏:尚藝空間設計 設計總監
黃俊賓:楊格室內建築設計 創辦人
以下為論壇實錄精選:
新浪家居一直以來非常關註年輕設計師的成長,這次以《臺灣設計的未來》為題,其實想與肩負臺灣設計未來的年輕的設計師們,聊一些接地氣、真實的話題,但由於即將拋出的問題犀利敏感,因此新浪家居全國總編戴蓓在主持時,笑言這是個會「被打」的話題。
事實上,年輕設計師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生存問題,大陸也一樣,有很多年輕設計師收不到設計費,因此就出現了一些被人詬病的問題,這個話題很尷尬但又很實際,臺灣的設計師又是怎麽去看待這樣的問題?
張清平:設計師費代表設計師用心程度
臺灣很多元很開放,能夠接受任何的批評和教導,設計費怎麽收,是設計師必然面臨的問題。年輕的時候也曾糾結設計費到底要不要堅持收?20年前,我們在跟甲方在簽合同的時候,他說我工程都給你做了,那設計是不是都不要了?剛開始為了要生存,也說OK,心想工程還有一些利潤。後來發現這不是良性的狀況,身為一個設計師,一定要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這個問題,收設計費是對設計師很好很好的鼓勵和認同。
設計費並不代表設計師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代表一個設計師用心的程度。我經常說:我們在做設計,有沒有安全的問題?絕對有。所以說你既然面對的有安全的問題,你是不是要更用心啊?用心對我來說最重要。另外,年輕的設計師們一定要知道,室內設計是一件功德,人的一輩子,有4件事情是最重要會大宴賓客:生命誕生,金榜題名、喜結良緣、喬遷之喜。室內設計師做得便是這樣重要的工作,收設計費合乎常理。
楊竣凇:設計費會讓設計更物超所值
我們還在比較努力地讓業主理解設計師的價值,我早期在臺灣的時候,27歲,自己開始創建工作室,為了生存,為了爭取名聲,承接100萬臺幣的案子,就必須要想辦法看起來像150萬,做出來要讓人家覺得物超所值。有那麽有一段時間,就要壓縮自己的生活跟利潤。
那個時期幾乎是沒錢的,因為我們一直在想辦法把案子做好,以賺取他人的信任與肯定。最終,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麽我們再來談設計費,有真本事了再去談收費,收多少,這點很重要,我認為這是臺灣的年輕人,在創業過程中會面臨最大的問題。
周言睿:設計師應引導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的話,我早期其實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但是我對設計費一直很堅持,就算少也要收,我覺得這是給客戶的教育,勢必要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跟客戶去聊天的時候,也換個方式去引導,你去哪里消費都是需要付費的。設計費同理,我們算是服務行業,如果按照時數換算設計師的薪水,大概就比7-11的店員好一點點而已,但是我們相對門檻和責任卻比他們大了非常多,當對客戶輸入這樣的觀念後,他們也認可,也在慢慢改變。
許家慈:設計付出的是無形的成本
對於設計費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大家都應該要堅持的事情,為了要做一個提案,可能要花1個月的時間整理資料,可是在業主看來也就是一張紙,可是那一張紙整整花了1個月的心力,這是他們看不到的成本,可是我們會跟他們說明,我們對於這個案子的用心,所以用這樣子的方式去教育業主,我們去收的設計費是合理的。沒有設計費的支撐,很難用100萬的預算做出150萬的效果。
董紀威:大部分人願意為設計買單
我早期在做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做周圍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人都從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的出發點,來支持我們。我運氣好,他們的紅包基本上可以讓我維持日常生活開銷。隨後幾年接客人,我們會先告知,我們的運營需要投入多少時間與人力成本,才有辦法維持這樣的設計。我發現臺灣的社會願意去支持我們去做這樣的事情的,包括也願意支持年輕的藝術家或者手工創作者,當大家都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些事情時,大家是會願意買單的。
俞佳宏:設計費的價值在於設計師的能量
設計費的價值就在於:這個設計師到底有沒有能量,把設計做得是你值得出這樣的設計費。有的時候,我會說:我們為什麽願意花大價錢去百貨公司買名牌包,因為有設計的概念和設計的品牌在里面,這就是包的價值。為什麽有些設計師設計費這麽高,還是願意給他做?有些設計師不要設計費,案子還是很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願意把信任托付給更好的人,好的設計師會帶給你無限想象的空間,設計費就是一個門檻,是鑒定設計師的標準,我希望這個標準越來越高。
黃俊賓:設計費高低,是取決於人力和能量
我們是服務業,客戶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一個設計者,怎麽能夠讓客戶達到期待和超越?至於設計費的高與低,是取決於事務所當時的人力和能量。畫的圖、選的材料能夠對得起所做的一切,這是作為設計師基本的態度,設計價值的提升,才能夠讓年輕的設計者不斷提升,使用者用過後說「讚」,再來找你,這樣不斷的延續,不斷的延續,才會從口碑營銷到品牌的建立。
不斷去學習是我們現在所宣導的,就像“本心相見”,永遠不要忘記開始的初心。設計費要不要高一點?我覺得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記得做好設計師的本職,有多少本事就收多少錢。
陳德堅:收不收設計費是供求關系的問題
為什麽要收設計費?完全是供求的問題。以前大部分的業主認為設計、施工統一做,你的利潤已在施工里已經包含了設計費,所以不應該收,很多業主都是這個概念,但設計師做設計,跟做會計,跟做結算服務一樣,都是有成本的。剛才說到供求的問題,他的服務,他的效果是不是達到某一個水平,我們把工作的成本去解釋給業主,這不是免費的,這是肯定要有成本的。
現在談設計費已經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業主知道,要找好的設計,就要高的設計費,為什麽有的公司要付那麽多錢,請楊竣凇來做?因為他們知道,他的質量是很好的。首先產品要好,有好的產品才能成為好的品牌,我們勢必會收取合理的設計費。
臺灣受地域影響所帶來市場的局限性,除了生存,臺灣設計師勢必還將考慮怎樣去發展?很多人問,從臺灣去大陸,或者去別的地方去發展?到底要怎麽去做?要不要去做?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中,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德堅分享了在內地發展的經驗,其他的設計師又是如何去思考的?
陳德堅:好的作品會說話,但傳播也不可或缺
其實我最近也跟很多朋友在談這個事情,怎麽去開拓市場?特別是臺灣的設計師怎麽去開拓市場?臺灣市場還很小,大部分臺灣設計師做家裝的比較多,工裝不算特別多,在國內來做,是非常非常多的,市場非常大。
首先,我覺得要把自己做好,最重要的是作品要好,你要培養自己的品味、眼光、工作能力,你要眼看世界知道整個市場在做什麽?怎麽讓自己去突圍,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看到,因為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但沒有人看到你的作品,也是沒有用的,我們經常說:好的作品會說話的,但也需要人去傳播。
張清平:先做好設計再談開拓市場
內地的崛起還有內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巨大的市場,讓內地設計進步非常快,我也曾經咨詢過,到底要不要到內地去發展?其實早在10年前就在思考這件事情,但一直沒有行動,最大的原因是我覺得根在臺灣,還有很多很好的客戶希望我能夠為他去做服務。我喜歡臺灣,所以我留在了臺灣,但實際上,我們公司大概70%、80%是接的內地的案子,還有20%是臺灣的案子。
我認為,不一定去內地開公司,在臺灣也能發光的時候,自然會收獲更多人的關註與橄欖枝,未必要跨足內地才能謀求生存,臺灣經濟依靠內地,但我們自己要先做紮實了,別人眼中的你是真實的,這才是我們的價值。年輕的設計師可以先在臺灣把設計做好,然後讓內地的甲方看到,這樣的成就比我們去內地發展來得更強烈。
楊竣凇:不需要很多的市場,需要真正的欣賞
我們公司是在內地是沒有設公司的,我曾經去過上海兩年,後來又回到臺北。在我30歲左右,公司開始有點知名度,有一段時間抱著很多的憧憬,一直就覺得我們要到大陸去發展,有很多前輩和朋友也一直說會發展得很好。但一直到過了33、34歲,當我們公司面對設計,面對作品,應該說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看待的角度越來越成熟之後,才會慢慢的發現,任何一件事,最終的目的是你能不能把它做好?
而我覺得更有趣的是,當你真正願意把事情做好,把每件小事都做好的時候,別人就會一直看得到你。用作品就可以讓別人感覺到,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不需要很多的大陸的案子,可是我需要的是看見我們,來找我們的時候,是因為真的喜歡我們,我覺得這樣的合作才是有意義的。你要到哪里去發展?這件事情的價值就是你要過什麽樣的人生?以及你自己站在什麽樣的立場?
黃俊賓:重視責任創造有溫度的作品就有最好的市場
其實不管是不是在內地,不止是在內地,怎麽樣能夠讓客戶不斷的去找你,不斷回流,甚至看到業主的想法,作為設計者要不斷去做提升。我們剛才聊了,要不斷去學習,不斷去做跨界的整合,怎樣把一個人的溫度和生活形態結合起來,當你在做一個作品的時候,是在做一個產品,你是為了拿起這一只筆的力量,給到多少的落實度,這樣的成熟度,業主才會不斷的回來找你,不斷的相信你,把他一生很重要的東西,很重要的事情交給你,這是我們一個設計者的責任,我覺得這個不管在內地還是在國外都是一樣的道理,我覺得這樣才不是費用高低的問題,應該是我們要一同來努力,這個方向是比較正確的。
董紀威:與市場無關,因為了解因為無距離才能設計
我拿一個案子舉例,客戶就是一個朋友,我喜歡做這個案子,我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的喜好、生活習慣,聊酒、聊咖啡、聊小孩,聊女朋友……唯有深層次的了解他的生活習慣的時候,我才可以去替他做設計,我很喜歡在臺灣。
因為沒有距離,做完以後,可以在家里面喝茶,打牌甚至一起看電視,我覺得這樣呈現出來的設計,是最貼近我原本想要的。每個省份都有很多的項目,都有很多更大的挑戰,可能是我不認識的,或者是說我沒有辦法接的,那我覺得設計這個東西,要去了解項目,不認識他的時候,要去慢慢的熟悉,然後給他們好的想法。我是這樣想的。
周言睿:希望走出臺灣,讓更多人看到美好
我希望能夠走出臺灣這個地方,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我的東西,我也希望我的東西能夠帶給更多的人。老師說做設計是功德一件,我非常的認同,因為我們就是在做美好的東西,帶給人們生活更美好,那為什麽不把這份美好,我自認為我可以把美好帶給別人,為什麽不能讓更多人過得更美好?所以我才說我更希望,在內地很多地方都成了國際城市了,所以我的東西能夠能夠讓更多國際人看到,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非常認同一句話叫做:因為有,所以來。
許家慈:不排除去任何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我不排除案子在哪里發展的可能性,只要我把我自己準備好了,有案子來找我,我當然很願意去,我也不排除說,我一定要在臺灣或者說我一定要去哪里?如果說我有機會可以過去,那我們一定會盡力做到最好讓大家看到。
俞佳宏:市場很大,但更希望被真正喜歡
我一直在做想做的設計,也一直在過想要的生活,因為我也是跟張老師一樣,很熱愛臺灣這一片土地。雖然我們現在還是以臺灣的項目為主,但我們做的範圍不僅僅局限在臺灣,現在在香港,在紐約都有案子正在進行,也希望在內地有好的業主,看到我們作品的能量,因為喜歡來找我們,這樣我們就很有信心榜客戶做到最好。
有一天晚上想到的slogan:空間的張力不在做了多少設計,而是鋪陳了多少生活的感受。有沒有辦法把空間做到讓大家有感覺而且產生共鳴。很多空間其實看起來很漂亮,沒有共鳴,看完就忘了,所以希望去了解客戶內心對於空間的渴望,把這種渴望無限放大。
這次活動中,無論大咖還是新銳,對於生存與發展都有這樣的共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後以戴蓓女士在論壇的發言作為結束語:
「本心相見」這是我們最核心的詞,不管做什麽工作,媒體、設計還是做人,其實都是用這四個字活著,所有的美的東西,一定是用心才會產生真正的共鳴。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還是在任何一個地方,真的是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職做好,你才有遇見未來的可能性。
作為大陸的媒體人,非常榮幸在這里遇見大家,就像昨天我們寫的:我們不是一座孤島。如果有善意,如果希望傳遞美好,我們其實都是在一個地方,所以我希望把臺灣設計的這份美好和年輕的設計師能夠通過我們新浪,帶到更遠的地方去。
參與這次的論壇的嘉賓有(從左至右):
戴 蓓:新浪家居 全國總編
陳德堅:德堅設計 創始人
張清平:天坊室內計劃 創始人
楊竣淞:開物設計 創始人
周言叡:樸致國際建築室內設計 總監
許家慈:寬居設計 創始人
董紀威:禾禧設計解決方案 項目總監
俞佳宏:尚藝空間設計 設計總監
黃俊賓:楊格室內建築設計 創辦人
以下為論壇實錄精選:
生存問題丨設計費要不要收?怎麽收?
新浪家居一直以來非常關註年輕設計師的成長,這次以《臺灣設計的未來》為題,其實想與肩負臺灣設計未來的年輕的設計師們,聊一些接地氣、真實的話題,但由於即將拋出的問題犀利敏感,因此新浪家居全國總編戴蓓在主持時,笑言這是個會「被打」的話題。
事實上,年輕設計師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很多的生存問題,大陸也一樣,有很多年輕設計師收不到設計費,因此就出現了一些被人詬病的問題,這個話題很尷尬但又很實際,臺灣的設計師又是怎麽去看待這樣的問題?
張清平:設計師費代表設計師用心程度
臺灣很多元很開放,能夠接受任何的批評和教導,設計費怎麽收,是設計師必然面臨的問題。年輕的時候也曾糾結設計費到底要不要堅持收?20年前,我們在跟甲方在簽合同的時候,他說我工程都給你做了,那設計是不是都不要了?剛開始為了要生存,也說OK,心想工程還有一些利潤。後來發現這不是良性的狀況,身為一個設計師,一定要用理性的態度去面對這個問題,收設計費是對設計師很好很好的鼓勵和認同。
設計費並不代表設計師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代表一個設計師用心的程度。我經常說:我們在做設計,有沒有安全的問題?絕對有。所以說你既然面對的有安全的問題,你是不是要更用心啊?用心對我來說最重要。另外,年輕的設計師們一定要知道,室內設計是一件功德,人的一輩子,有4件事情是最重要會大宴賓客:生命誕生,金榜題名、喜結良緣、喬遷之喜。室內設計師做得便是這樣重要的工作,收設計費合乎常理。
楊竣凇:設計費會讓設計更物超所值
我們還在比較努力地讓業主理解設計師的價值,我早期在臺灣的時候,27歲,自己開始創建工作室,為了生存,為了爭取名聲,承接100萬臺幣的案子,就必須要想辦法看起來像150萬,做出來要讓人家覺得物超所值。有那麽有一段時間,就要壓縮自己的生活跟利潤。
那個時期幾乎是沒錢的,因為我們一直在想辦法把案子做好,以賺取他人的信任與肯定。最終,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那麽我們再來談設計費,有真本事了再去談收費,收多少,這點很重要,我認為這是臺灣的年輕人,在創業過程中會面臨最大的問題。
周言睿:設計師應引導建立使用者付費觀念
從設計師的角度來看這件事的話,我早期其實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但是我對設計費一直很堅持,就算少也要收,我覺得這是給客戶的教育,勢必要有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跟客戶去聊天的時候,也換個方式去引導,你去哪里消費都是需要付費的。設計費同理,我們算是服務行業,如果按照時數換算設計師的薪水,大概就比7-11的店員好一點點而已,但是我們相對門檻和責任卻比他們大了非常多,當對客戶輸入這樣的觀念後,他們也認可,也在慢慢改變。
許家慈:設計付出的是無形的成本
對於設計費這件事,我覺得這是大家都應該要堅持的事情,為了要做一個提案,可能要花1個月的時間整理資料,可是在業主看來也就是一張紙,可是那一張紙整整花了1個月的心力,這是他們看不到的成本,可是我們會跟他們說明,我們對於這個案子的用心,所以用這樣子的方式去教育業主,我們去收的設計費是合理的。沒有設計費的支撐,很難用100萬的預算做出150萬的效果。
董紀威:大部分人願意為設計買單
我早期在做設計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做周圍的親朋好友,大部分人都從給年輕人一個機會的出發點,來支持我們。我運氣好,他們的紅包基本上可以讓我維持日常生活開銷。隨後幾年接客人,我們會先告知,我們的運營需要投入多少時間與人力成本,才有辦法維持這樣的設計。我發現臺灣的社會願意去支持我們去做這樣的事情的,包括也願意支持年輕的藝術家或者手工創作者,當大家都願意花時間去做這些事情時,大家是會願意買單的。
俞佳宏:設計費的價值在於設計師的能量
設計費的價值就在於:這個設計師到底有沒有能量,把設計做得是你值得出這樣的設計費。有的時候,我會說:我們為什麽願意花大價錢去百貨公司買名牌包,因為有設計的概念和設計的品牌在里面,這就是包的價值。為什麽有些設計師設計費這麽高,還是願意給他做?有些設計師不要設計費,案子還是很少?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願意把信任托付給更好的人,好的設計師會帶給你無限想象的空間,設計費就是一個門檻,是鑒定設計師的標準,我希望這個標準越來越高。
黃俊賓:設計費高低,是取決於人力和能量
我們是服務業,客戶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一個設計者,怎麽能夠讓客戶達到期待和超越?至於設計費的高與低,是取決於事務所當時的人力和能量。畫的圖、選的材料能夠對得起所做的一切,這是作為設計師基本的態度,設計價值的提升,才能夠讓年輕的設計者不斷提升,使用者用過後說「讚」,再來找你,這樣不斷的延續,不斷的延續,才會從口碑營銷到品牌的建立。
不斷去學習是我們現在所宣導的,就像“本心相見”,永遠不要忘記開始的初心。設計費要不要高一點?我覺得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記得做好設計師的本職,有多少本事就收多少錢。
陳德堅:收不收設計費是供求關系的問題
為什麽要收設計費?完全是供求的問題。以前大部分的業主認為設計、施工統一做,你的利潤已在施工里已經包含了設計費,所以不應該收,很多業主都是這個概念,但設計師做設計,跟做會計,跟做結算服務一樣,都是有成本的。剛才說到供求的問題,他的服務,他的效果是不是達到某一個水平,我們把工作的成本去解釋給業主,這不是免費的,這是肯定要有成本的。
現在談設計費已經不是很大的問題,因為現在大部分業主知道,要找好的設計,就要高的設計費,為什麽有的公司要付那麽多錢,請楊竣凇來做?因為他們知道,他的質量是很好的。首先產品要好,有好的產品才能成為好的品牌,我們勢必會收取合理的設計費。
發展問題丨內地市場如何開拓,要不要開拓?
臺灣受地域影響所帶來市場的局限性,除了生存,臺灣設計師勢必還將考慮怎樣去發展?很多人問,從臺灣去大陸,或者去別的地方去發展?到底要怎麽去做?要不要去做?在這個話題的討論中,香港著名設計師陳德堅分享了在內地發展的經驗,其他的設計師又是如何去思考的?
陳德堅:好的作品會說話,但傳播也不可或缺
其實我最近也跟很多朋友在談這個事情,怎麽去開拓市場?特別是臺灣的設計師怎麽去開拓市場?臺灣市場還很小,大部分臺灣設計師做家裝的比較多,工裝不算特別多,在國內來做,是非常非常多的,市場非常大。
首先,我覺得要把自己做好,最重要的是作品要好,你要培養自己的品味、眼光、工作能力,你要眼看世界知道整個市場在做什麽?怎麽讓自己去突圍,借助媒體的力量,讓更多的人看到,因為如果你有好的作品,但沒有人看到你的作品,也是沒有用的,我們經常說:好的作品會說話的,但也需要人去傳播。
張清平:先做好設計再談開拓市場
內地的崛起還有內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巨大的市場,讓內地設計進步非常快,我也曾經咨詢過,到底要不要到內地去發展?其實早在10年前就在思考這件事情,但一直沒有行動,最大的原因是我覺得根在臺灣,還有很多很好的客戶希望我能夠為他去做服務。我喜歡臺灣,所以我留在了臺灣,但實際上,我們公司大概70%、80%是接的內地的案子,還有20%是臺灣的案子。
我認為,不一定去內地開公司,在臺灣也能發光的時候,自然會收獲更多人的關註與橄欖枝,未必要跨足內地才能謀求生存,臺灣經濟依靠內地,但我們自己要先做紮實了,別人眼中的你是真實的,這才是我們的價值。年輕的設計師可以先在臺灣把設計做好,然後讓內地的甲方看到,這樣的成就比我們去內地發展來得更強烈。
楊竣凇:不需要很多的市場,需要真正的欣賞
我們公司是在內地是沒有設公司的,我曾經去過上海兩年,後來又回到臺北。在我30歲左右,公司開始有點知名度,有一段時間抱著很多的憧憬,一直就覺得我們要到大陸去發展,有很多前輩和朋友也一直說會發展得很好。但一直到過了33、34歲,當我們公司面對設計,面對作品,應該說我們面對自己的人生,看待的角度越來越成熟之後,才會慢慢的發現,任何一件事,最終的目的是你能不能把它做好?
而我覺得更有趣的是,當你真正願意把事情做好,把每件小事都做好的時候,別人就會一直看得到你。用作品就可以讓別人感覺到,你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我不需要很多的大陸的案子,可是我需要的是看見我們,來找我們的時候,是因為真的喜歡我們,我覺得這樣的合作才是有意義的。你要到哪里去發展?這件事情的價值就是你要過什麽樣的人生?以及你自己站在什麽樣的立場?
黃俊賓:重視責任創造有溫度的作品就有最好的市場
其實不管是不是在內地,不止是在內地,怎麽樣能夠讓客戶不斷的去找你,不斷回流,甚至看到業主的想法,作為設計者要不斷去做提升。我們剛才聊了,要不斷去學習,不斷去做跨界的整合,怎樣把一個人的溫度和生活形態結合起來,當你在做一個作品的時候,是在做一個產品,你是為了拿起這一只筆的力量,給到多少的落實度,這樣的成熟度,業主才會不斷的回來找你,不斷的相信你,把他一生很重要的東西,很重要的事情交給你,這是我們一個設計者的責任,我覺得這個不管在內地還是在國外都是一樣的道理,我覺得這樣才不是費用高低的問題,應該是我們要一同來努力,這個方向是比較正確的。
董紀威:與市場無關,因為了解因為無距離才能設計
我拿一個案子舉例,客戶就是一個朋友,我喜歡做這個案子,我們一起聊天,我知道他的喜好、生活習慣,聊酒、聊咖啡、聊小孩,聊女朋友……唯有深層次的了解他的生活習慣的時候,我才可以去替他做設計,我很喜歡在臺灣。
因為沒有距離,做完以後,可以在家里面喝茶,打牌甚至一起看電視,我覺得這樣呈現出來的設計,是最貼近我原本想要的。每個省份都有很多的項目,都有很多更大的挑戰,可能是我不認識的,或者是說我沒有辦法接的,那我覺得設計這個東西,要去了解項目,不認識他的時候,要去慢慢的熟悉,然後給他們好的想法。我是這樣想的。
周言睿:希望走出臺灣,讓更多人看到美好
我希望能夠走出臺灣這個地方,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我的東西,我也希望我的東西能夠帶給更多的人。老師說做設計是功德一件,我非常的認同,因為我們就是在做美好的東西,帶給人們生活更美好,那為什麽不把這份美好,我自認為我可以把美好帶給別人,為什麽不能讓更多人過得更美好?所以我才說我更希望,在內地很多地方都成了國際城市了,所以我的東西能夠能夠讓更多國際人看到,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非常認同一句話叫做:因為有,所以來。
許家慈:不排除去任何地方發展的可能性
我不排除案子在哪里發展的可能性,只要我把我自己準備好了,有案子來找我,我當然很願意去,我也不排除說,我一定要在臺灣或者說我一定要去哪里?如果說我有機會可以過去,那我們一定會盡力做到最好讓大家看到。
俞佳宏:市場很大,但更希望被真正喜歡
我一直在做想做的設計,也一直在過想要的生活,因為我也是跟張老師一樣,很熱愛臺灣這一片土地。雖然我們現在還是以臺灣的項目為主,但我們做的範圍不僅僅局限在臺灣,現在在香港,在紐約都有案子正在進行,也希望在內地有好的業主,看到我們作品的能量,因為喜歡來找我們,這樣我們就很有信心榜客戶做到最好。
有一天晚上想到的slogan:空間的張力不在做了多少設計,而是鋪陳了多少生活的感受。有沒有辦法把空間做到讓大家有感覺而且產生共鳴。很多空間其實看起來很漂亮,沒有共鳴,看完就忘了,所以希望去了解客戶內心對於空間的渴望,把這種渴望無限放大。
這次活動中,無論大咖還是新銳,對於生存與發展都有這樣的共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後以戴蓓女士在論壇的發言作為結束語:
「本心相見」這是我們最核心的詞,不管做什麽工作,媒體、設計還是做人,其實都是用這四個字活著,所有的美的東西,一定是用心才會產生真正的共鳴。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還是在任何一個地方,真的是先要把自己的事做好,自己的本職做好,你才有遇見未來的可能性。
作為大陸的媒體人,非常榮幸在這里遇見大家,就像昨天我們寫的:我們不是一座孤島。如果有善意,如果希望傳遞美好,我們其實都是在一個地方,所以我希望把臺灣設計的這份美好和年輕的設計師能夠通過我們新浪,帶到更遠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