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年展交錯的節奏:11月、12月表演、事件的介入
2016.11.16
- 加入收藏
雙年展交錯的節奏:11月、12月表演、事件的介入
「2016台北雙年展」於9月開展,為期5個月的展出時間進入動靜併呈的季節,透過貫穿展期的多元藝術計畫,表演藝術、放映會、論壇、朗讀、研討會、工作坊活化展覽,邀請觀者於展期重複造訪,在不同的個體經驗、時間、空間的激盪下,攪起對於作品的不同觀賞層次。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以「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為題,藉「共鳴」(Resonance)的概念,引發跨世代、超越文化景框、時間觀念的方法學,讓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係,能產生另一層面的交織,透過時間的挖掘、啟動與實驗,探詢雙年展作為方法論的新可能。
(圖)陳宣誠、吳雅筑 Eric CHEN & Rain WU
雙年展交錯的節奏於11月、12月發酵,事件行為表演成為雙年展酵母,台灣長期耕耘劇場與行為表演的藝術家王墨林與林人中,甫於11月第一週週末,接連在北美館演繹兩項取材與表現方式各自殊異的行為藝術:《哈姆雷特機器詮釋學》與《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王墨林攜手黑名單工作室王明輝與藝術家歐秀詒,以實驗方式,解剖德國劇作家海納.穆勒(Heiner Müller)的著名劇作《哈姆雷特機器》(Die Hamlet-Machine),於北美館地下樓形構一個聲音、影像、身體交織的歷史-時間現場;林人中則以編舞家的身分,與知名舞者與編舞家林文中合作,《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將以二十分鐘的表演時間,呈現林文中過去二十年的來身體實踐,體現超越地域疆界的二十分鐘時間與身體感。
11月開始接連登場的還包含洪子健作品《尼采轉世為一位中國女性與他們共享的生命》,將於11月19日、20日透過表演者林昱的現場獨白的演出探討靈魂、生命與死亡,在美術館發生。由龔卓軍策劃持續數月的「交陪×攝影論壇:台北雙年展計畫」系列會談,將試探臺灣攝影史中的民俗宗教慶典影像,攝影師、研究者、編輯將受邀分享佛道教民俗信仰慶典演出之紀錄影像,從跳脫制式對於個別攝影者或西方現代攝影典範的不同視角進行檢視。11月19日場次由林柏樑、陳佳琦、郭力昕與談;12月17日則與張世倫、黃永松、簡永彬進行深度對話。
(圖)曾伯豪 & 鬼講堂 Po-Hao TSENG & Lecture of Ghost
曾伯豪、鬼講堂《鬼講堂第二講》透過1915年日治時期最後一場大規模武裝革命行動噍吧哖事件的宗教神秘與傳奇色彩,藝術家以及表演者吳宗恩、戴開成借用多場段子的說唱講古,將於11月25日、26日在紀州庵的日式老宅邸中上演,招引參與者穿越時空思考身體反抗的能動性。
(圖)斯凡.奧古斯汀寧&漢娜.瑞根 Sven AUGUSTIJNEN & Hannah RYGGEN
形式多元的「台北雙年展論壇」共分做三階段,第二階段將於11月26日至27日開跑,透過講座、展呈、討論、影片放映、音樂演出與表演,將在論壇中呈現他們的作品,並分享正在進行的計畫與相關研究,將歷史與理論作為當代藝術脈絡中不可或缺的內在因素;本論壇亦將取自多樣的方法學,探討教學原型、模式與形式。專攻政治書寫和框架討論的小說作家瑪格熙.歐柏塞(Maxi OBEXER)以及作家暨記憶製造者阿曼迪普.桑德胡(Amandeep S. SANDHU)將以族群、認同為題進行對談;吉帝米納斯.烏爾伯納斯(Gediminas URBONAS)著眼《精神之家:巴拉德科技的生命想像館》,深入討論當代自然科學與生物科技的願景及想像;參展藝術家斯凡.奥古斯汀寧(Sven AUGUSTIJNEN)以《我們的歷史既簡單又啟迪人心》裝置作品對《民族的驕傲》(Fierté Nationale)這部正在製作中的電影展開研究;薩阿丹. 阿菲夫(Saâdane AFIF)的《噴泉檔案:2008 – 2018》分享籌備一個不斷成長的出版品收藏,這些出版品複製了馬塞爾.杜象(Marcel Duchamp)於1917年展示的現成物作品《噴泉》(Fountain),論壇中,藝術家將分享此計畫呈現藝術物件挪用的諸多可能性以及敘事的解構與重構;研究者法布里基奧.賈蘭蒂(Fabrizio GALLANTI)與中國城團隊(賴依欣、陳伯義、邱俊達、蘇育賢)、陳宣誠、吳雅筑等攜手,論述群體感官、建築生成、城市地景、島嶼產能的關係。
「由於既定價值已然崩壞,過去用來供輸共同情感與智識的事物已成問題,由於沒有任何趨同的文化性事物能夠把人們對發明的需求維持在穩定的形式,我宣布怪誕舞蹈已以單一姿態成形,在我們所處的年代,它是即將爆炸的極端。」娃雷斯卡.基爾特(Valeska GERT)於1920年在柏林寫下這幾行文字,激勵了拉蒂法. 雷阿畢榭(Latifa LAÂBISSI)、林怡芳、克里斯多夫. 維弗雷特(Christophe WAVELET)著手進行將於本屆台北雙年展發表的首部公開表演作品《鬼臉和炸彈之演繹——娃雷斯卡,記一段旅程,或是:誰怕詭態感?》,將於12月1日至12月3日晚間7點半於北美館,向已故集多重身分於一身的德國多棲創作者基爾特致意。
(圖)誌作 The Editorial
除此之外,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與15位臺灣舞者,將從12月9日起為期四週,於美術館的空間場域裡,交織展演各自的主觀時間軸,演出舞作《回顧》(Retrospective)。《回顧》擷取勒華獨舞作品片段,雜揉每一位表演者自身經驗發展出的舞蹈元素,透過空間、觀者、舞者之間的協作效應,與美術館、劇場交融共舞。(協同藝術家:余美華;表演者:王怡湘、王楓文、江秋怡、呂學緯、李律、林人中、林怡芳、林祐如、許生翰、許家玲、陳彥斌、陳福榮、陳韶宇、鄭皓、蘇品文) 以地圖學繪圖檢視衝突、移民、遷徙、都市化進程的蒂梵妮.鍾(Tiffany CHUNG),她的裝置作品將於12月於展場現身,針對地理轉移造成的衝擊和強加於不同人類群體的政治邊界,進行深入研究,重新編寫地方誌,對於當前敘利亞人道危機迫使人民外移,以及越南於1975年後大規模流離失所,進行比較研究,披露政治避難與難民經驗,對不斷變化著的國籍政策制定提供深入理解。 12月10日、11日,以研究主導的專題項目「誌作」(The Editorial),與位於香港的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及Vernacular Institute合辦,藉著策劃系列公眾活動、展覽和研討會,探討亞洲當代獨立藝術出版商日益繁衍的角色和網絡,藉以檢視它們在國際間造成的影響。過去十年,藝術出版業已從過往側重展覽圖錄、雜誌、藝術家專書、以及歷史和哲學書寫,擴展至涵蓋文學、研究為本、以及數碼主導的跨界別實踐。「誌作」集中以批判性角度檢視整個出版體系,由創作、籌劃、選輯到書寫藝術之間的關聯、影響和異同。在這個研究框架下,獨立出版業界的不同觀點將被逐一考量,利用藝術和批判工具進行研究,同時將亞洲不同地區的獨特文化背景,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中檢視,提倡一種「編採的美學」。「誌作」計畫預計呈現荒原無限出版社(Badlands Unlimited)、C&G藝術單位、張奕滿(Heman CHONG)、花開(Hagai)、法蘭西斯.霍恩(Frances HORN)、高俊宏、呂佩怡、Lovely Daze藝術期刊、彭若瑩(Jo Ying PENG)、夏彌妮.佩雷拉(Sharmini PEREIRA)、燃点(Ran Dian)、加爾各答ruangrupa、大衛.希尼爾(David SENIOR)、Slavs and Tatars 、Small Tune Press獨立藝術出版社、Spring工作室、海蒂.伏耶特(Heidi VOET)、瀑布(Waterfall)、黃漢沖(Jason WEE)、白木耳(White Fungus)、布萊恩.關.伍德(Brian Kuan WOOD)、楊俊(Jun YANG)等。
關於2016台北雙年展
每兩年一次的「台北雙年展」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推介當代藝術、接軌全球視野所舉辦最重要的國際型大展。隨著雙年展熱潮席捲全球,臺灣當代藝術的蓬發和日益國際化,歷經後現代風潮的洗禮,此亞洲深具歷史代表性的雙年展,也在各界掀起對於後殖民定位的省思與批判。2016年將是台北雙年展自1998年從在地轉型為國際以來邁入的第十屆,將近二十載的發展見證了全球與地緣文化脈絡的嬗遞和論述轉型。www.taipeibiennial.org/2016
2016台北雙年展 —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雙年展新語
TAIPEI BIENNIAL 2016: Gestures and archives of the present, genealogies of the future
展期:2016年9月10日至2017年2月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客座策展人:柯琳.狄瑟涵(Corinne Diserens)